波罗蜜 梵文Pāramitā音译之略,全译“波罗蜜多”,意译“到彼岸”、“度彼岸”、“度无极”、“度”等。佛教用语。谓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二:“‘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成办佛道,名到彼岸;复次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按,括号内为鸠摩罗什原注)大乘佛教以六项修持内容为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称为“六波罗蜜”或“六度”。
六波罗蜜 梵文Ṣatpāramitā的梵汉并译,亦译“六波罗蜜多”,意译“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佛教用语。谓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为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布施(檀那);(2)持戒(尸罗);(3)忍(羼提);(4)精进(毗梨耶);(5)定(禅那);(6)智慧(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法相宗等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
菩提 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等;旧译借用老、庄术语,曾译为“道”,谓通向佛教涅槃之路。佛教用语。指对佛教“真理”的豁然开悟,如人睡醒、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广义说,凡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通称“菩提”。《大智度论》卷四:“菩提,名诸佛道。”与佛教最高“智慧”含义相近。卷四十四鸠摩罗什注云:“菩提,秦言‘无上智慧’。”由于“菩提”一词涉及对佛教根本义理的理解,各个宗派在运用上不尽相同。《维摩诘经》僧肇注:“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此即以觉知“无相”之般若智慧为菩提。《大乘起信论》以“觉”为“法界一相”、“如来平等法身”,此即以先天具有的“佛性”为菩提。另有一种“菩提”,唯佛具有,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乘分菩提为三十七种,称“三十七菩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