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豫剧特点(豫剧知多少)

时间:2024-08-12 12:45:42


何为豫剧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河北、山东,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豫剧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豫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2006年5月20日,河南省申报的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23。2008年6月7日,河北省邯郸市申报的豫剧(桑派)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23。2021年5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报的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编号为Ⅳ-23。


豫剧《烽火情缘》


基本特征

豫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1)豫剧生成、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源性。(2)豫剧构建有着明显的多元性。(3)豫剧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融化,彰显出包容性。(4)豫剧剧目、音乐显示出丰富性。而豫剧许多专曲专用的曲牌音乐,又显示出了其程式性。不过在一套程式万千变化和一曲多用的戏曲美学思想关照下,豫剧的许多戏曲程式又可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就又显示出豫剧程式的泛用性。(5)由于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豫剧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和特色,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6)豫剧的文学语言,表演、音乐质朴无华,通俗易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河南文化特征,显示了河南文化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了豫剧的简朴性特征。


角色行当

豫剧的角色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俩箱信,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彩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严,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大净主要以唱功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旦行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豫剧《父亲》


服饰布置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音乐

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①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②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③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另外,河南在节日时都会唱豫剧。


豫剧《娘》


曲牌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戏曲进校园活动《戏曲联唱》(图为川北幼专大学生扮演的“佘太君”与“包公”)


乐器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萃庭先生借鉴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币、小锣和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