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重点字词注释
-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 青山:指临安城外的山峦。
- 楼外楼:形容临安城内外的楼阁林立,层层叠叠。
- 西湖:位于临安城内的著名湖泊,以风景秀丽著称。
- 几时休:何时停止,表达了诗人对歌舞升平景象的质疑。
- 暖风:指春天温暖的风。
- 熏:吹拂,使人感到舒适。
- 游人:指游赏西湖的游客。
- 醉:形容游人被美景和歌舞所陶醉。
- 直:简直。
- 汴州:北宋的都城,即今天的开封。
二、逐句解读
- 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城外山峦叠翠,城内楼阁林立的景象,展现了城市的繁华与美丽。
- 西湖歌舞几时休: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西湖边无休止的歌舞升平景象的质疑,暗含对南宋朝廷沉溺于享乐的批评。
- 暖风熏得游人醉:通过“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春天西湖边的宜人景色和游人的陶醉状态,同时隐喻了当政者的沉迷与迷失。
- 直把杭州作汴州: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将杭州与汴州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忘记国耻、沉溺于江南安逸生活的强烈不满。
三、整体分析
《题临安邸》是林升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临安城内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沉溺于享乐、忘却国难的强烈不满和批评。诗歌以“山外青山楼外楼”开篇,以“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意味。
四、写作背景介绍
林升创作《题临安邸》时,正值南宋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南迁至临安,但并未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行动,反而在江南地区过着安逸的生活。林升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作者生平介绍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擅长诗文。据《平阳县志》和《西湖志》等地方文献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善诗文。查平阳、苍南两县的林氏谱牒,据平阳八丈《林氏宗谱》(今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谱系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编修载:“林升,字云友、梦屏,藏西程山,娶渡龙(今苍南灵溪镇)杨氏,生雄、熙。”
林升系灵溪厦林迁始祖林时鸣四世孙。两宋绍兴前后儒士,谱中未注明其有无获取功名。而其子林雄,谱载为“宋绍兴廿七年(1157)武进士授承议大夫。娶钱仓时氏,生一子方大,娶游岐张氏,合葬小亭(今灵溪浦亭)”;林升孙即林方大,字正荣,宋景定三年(1262)武进士。再以林升为中心上溯:父仲美;祖清;曾祖时鸣;高祖岐;曾高祖萼九;曾高祖萼九兄芸八。芸八和萼九均系由福建长溪(今霞浦)赤岸迁至横阳亲仁乡荪湖里(今苍南繁枝林坳)的林嵩的嫡孙。
林嵩是横阳林氏(包括今平阳、苍南和泰顺林姓)的始迁祖,唐末大顺元年(890),由闽迁浙之横阳荪湖,唐元符进士,金州刺史,礼部尚书,今平阳、苍南、泰顺三县直系嫡传约十万之众。至此,可以得出结论:《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是林护的七世孙,原平阳县荪湖里(今属苍南)人。四世祖林时鸣迁居奄江,为厦林始祖。厦林今称“下林”,在苍南灵溪镇境内。
六、艺术手法与技巧
- 讽刺:通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对比,讽刺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
- 夸张:使用“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夸张手法,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
- 反问:通过“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反问,表达了对当政者享乐无度的批评。
七、意境创造
《题临安邸》通过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种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忧虑和批评。
八、情感表达
- 对南宋朝廷的批评:诗人通过对临安城内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沉溺于享乐、忘却国难的批评。
-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通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九、结构布局
- 开篇描绘:以“山外青山楼外楼”开篇,描绘了临安的繁华景象。
- 提出疑问:以“西湖歌舞几时休”提出疑问,引出诗人的批评。
- 深化情感:以“暖风熏得游人醉”深化了对人们忘却国难的批评。
- 点明主题:以“直把杭州作汴州”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的强烈不满和忧虑。
十、文化内涵
- 对历史的反思: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对北宋灭亡的沉痛记忆。
- 对现实的批判:诗人通过对南宋朝廷的批评,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十一、历代点评
- 程千帆:“这篇对当时统治阶级在民族政权在北中国被颠覆以后,不想奋发图强,依旧没完没了地寻欢作乐,作了辛辣的讽刺。”
- 吴熊和:“结句还隐隐包含着对国势的忧虑和对当局的警告,含意是双重的。”
- 倪其心、许逸民:“全诗以景语入,以情语出,结束最为警策。”
- 艾荫范:“含蕴甚富,愤慨极深,然而不作谩骂之语,正是此诗特点。”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题临安邸》的艺术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