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一共有大小上百个周天子分封的国家,而这些国家被称之为"诸侯国",也被称为"诸侯列国"或者"列国",他们按照地位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王室的同宗,也就是姬姓封国。那为何这些国家被称为诸侯呢?
周武王灭商之后,开始实行分封制,他将对灭商有功的臣子以及王族分封到各地,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土,一同拱卫王室,不同的地域由被封在那里的大臣或王室成员各自自行管理,但是他们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命令,并且要按时纳贡,在战争发生时,各国也要随同王室一起作战。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比如齐国,它的第一代国君就是灭商的主要策划者之一,齐太公姜子牙,在灭商之后,他被封在营丘,成为齐国的创始人,爵位为侯爵。晋国,创始者叫唐叔虞,他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开始封于唐,后来迁居到晋水边,便改国号为晋,爵位为侯爵。
同样作为大国的秦国和楚国,一个是伯爵,一个是子爵。秦国始祖秦非子因为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在秦邑,主要替周王朝防御西戎,后来参与护送周平王东迁,才正式位列诸侯,但仅仅是个伯爵。楚国原不属于中原,只是南方的一个部落,周文王时期,意识到商朝衰落,于是部落酋长鬻熊率族投靠文王,并得到重视,在周成王在位时期才被封国,建立正式的国家,爵位只是个子爵。
在《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里说道"晋侯、秦伯围郑。",从中可以知道,在当时称呼诸侯是国名加上爵位。所以齐国的国君,不管是齐太公还是齐桓公,都被称为齐候,楚国国君只能被称为楚子,称呼一出,就知道各个国家的地位谁高谁低了。到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三国的国君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而且都是侯爵,他们分别被称为:韩候、赵候和魏候。
在众多国家里,很难听到什么什么公,因为在整个周朝,被封为公爵的国家只有四个,分别是虢国、虞国、州国和宋国。虢国的始祖虢仲和虢叔是周文王的弟弟,两人被分别封在东虢和西虢作为周朝东西两面的屏障。虞国的始祖虞仲是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后代,周武王把他封在虞地,建立虞国。后来晋国灭掉了两国,便是有名的"假道灭虢"。州国记载不多,小到可以被忽略。宋国始祖是纣王兄长微子启,由于是前朝王族,周公旦将他封于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在宋襄公时小小的火了一把,之后都没什么大发展,最后被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
在周朝前后被分封的国家里,公爵四个,他们地位最高,封地也最富庶,离周王城较近,像楚、吴、越等国,地处偏远,爵位只是子爵,然后围绕周王室向外扩展的其他国家,侯爵爵位是最多的,后来人们把这些封国统称为诸侯国,意思就是各个地方的候国。
分封诸侯本意是要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后来各国有的发展成巨无霸,有的悄无声息的消失,最终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脱离了周的控制,反而吞噬了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