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处逢生
1,华为起源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省靠近黄果树瀑布的一个贫困山区小村庄,不过任父任母皆为乡村中学教师——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是他传奇人生的第一处伏笔。
六十年代前后是著名的“三年困难期”,但任父任母并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业。最终任正非在1963年成功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他就业于建筑工程单位。
1974年,为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化纤总厂,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基建工程兵,往后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
入伍期间,因为作出过重大贡献,在1978年之时任正非曾出席过全国科学大会,在1982年又出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3年,随着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他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并成为了南油旗下一家电子公司的副总经理。
1987年,由于工作不顺利(“被骗200万元”事件)以及家庭变故(妻子孟军与其离婚),陷入了人生最低谷。但他并没有被击垮,而是辗转集资21000元创业。
1987年九月份,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之所以起这个公司名字,据说是模仿早两年成立的“中兴”之名——不管怎样这两者往后注定是同行冤家了。
华为做的是代理一家香港品牌用户交换机(PBX)的生产销售生意,由于当时深圳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空间非常大,所以刚开始华为的生意做得还挺顺利。
可是,代理这门生意,并没啥技术含量,门槛很低。随着大量竞争对手涌入这个市场,华为的生意就越来越难做了。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竞争者的涌入,华为所能分到的货越来越少,这样销售就很被动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售后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原厂不向代理商提供备板和备件)。
货不够卖,售后又无法处理,这时候的华为明显陷入了窘境——不仅没有优势差异点参与竞争还无法服务好客户,可谓被动至极!
任正非逐渐意识到,没有自己的产品,没有自主研发,“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就是一句空话!于是,任正非跑遍了各大高校,广泛邀请教授带团访问华为,以寻求合作的可能性。
2,求变之路
1988年,在任正非的努力下,有次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郭平访问了华为。就是这个难得的机会,任正非发现了郭平的“帅才”。
于是,任正非直接将乔布斯对斯卡利用过的“改变世界理论”再全情演绎了一遍,成功说服郭平留在华为。而留在华为的郭平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还在第二年成功将自己的师兄“骗”来华为参观。
而郭平的这个师兄,正是往后的华为研发“大将”郑宝用。当郑宝用来到华为后,任正非又用同样的“改变世界理论”留住了这位大才。后来华为人事部制定工号时,任正非是一号员工,而郑宝用则是二号员工!
1989年,华为为了尽快推出能够自主掌控备件的产品,就从国内企业购买散件,组装生产了一款24门的小型用户交换机,并取名为BH01(这是款用在小型医院、矿山等场景的简陋产品)。
虽然BH01没有华为自己的技术,但是能够自己控制设备的备件,在提升对客户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且由于销售价格低而服务又好,这款产品上市后不久即供不应求!
但是,上游的散件厂家自己也在卖产品,所以见华为产品卖得好就故意断货。于是在市场需求旺盛时,华为就陷入了无货可发的窘境;继之而来的,就是面对客户上门要货、退款、理赔的尴尬局面。
1990年,华为终于被“逼上梁山”,决定自己控制生产、控制产品核心部件。于是以BH01为技术原型开发BH03,自主进行了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近一年后终获成功。
1991年,任正非继续动用“改变世界理论”,挖来了擅长电路设计工作的徐文伟(大徐),并以他为核心建立了华为ASIC设计中心(海思前身)。
1992年,郑宝用负责的HJD48模拟空分用户交换机推出市场后获得大卖,华为至此终于解决了“活下去”的问题。同年,华为开始研发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
3,高速发展
1993年,采用模拟技术的局用交换机JK1000开发得很顺利,但在推出市场后却遭遇了滑铁卢。陷入绝境的任正非,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正在开发的数字交换机上。
背水一战的华为,在这年成功开发了其第一块数字ASIC,徐文伟将其命名为SD509。SD509成功实现了基于TDM的2K X2K交换矩阵的数字交换机核心功能——无阻塞时隙交换功能,至此,C&C08横空出世!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年加入华为的重量级人物有三位。首先就是未来江湖人称“大嘴”的清华大学硕士余承东,另一位是徐直军(小徐),最后一位则是往后人称“华为太子”的技术天才李一男(他的加入促进了C&C08的问世)。
1994年,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通过了广东省邮电科学研究院的测试鉴定。同年,第一个超万门的C&C08交换机在江苏邳州开通,经过两个月的上线调试,最终通过了江苏省电信局的鉴定。
1995年,C&C08万门机通过邮电部的生产定型鉴定。依靠这款拳头产品,华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年华为的销售额高达15亿人民币且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
1996年,华为与长江实业旗下的和记电讯合作,成功打入香港市场,这是华为大型交换机进军国际市场所迈出的第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年何庭波(女中豪杰,未来的海思总裁)加入了华为。
1997年,华为推出了无线GSM解决方案,未来闻名于世的巴龙基带芯片最早可以溯源至此。同年,华为进入了俄罗斯市场,国际市场扩张从此正式开始。
1998年,一部起草三年的《华为基本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总结企业战略、价值观和经营管理原则的“企业宪法”和制度体系。
另外,华为还锁定IBM公司为自己通向世界级企业道路上的学习榜样和战略合作伙伴,接下来有大约50位IBM管理咨询顾问进驻华为,以改造内部管理与业务流程。
1999年,在印度的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中心,在俄罗斯设立了数学研究所,国际化征程又迎来了新的突破。这年华为的员工总数达到了15000人,销售额更是首次突破百亿达120亿元!
2000年,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信霸主爱立信总部所在地)设立研发中心。同年,华为正式引入了IBM集成供应链管理,成立了包括生产制造、采购、客户服务和全球物流的统一供应链管理部。
而在1999年到2000年的这两年时间内,华为先后拿下了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GSM市场,并逐渐将优势扩大到中东地区和非洲市场,到了2000年海外市场销售额达到一亿美元。
(二)百折不挠
1,华为冬天
2001年,在“互联网泡沫危机”的阴霾笼罩下,全球科技企业普遍苦不堪言,华为自然也不例外。同时,上一年“叛逃”的李一男不仅在这年开始与华为全面竞争,还挖走了老东家的大量人才。
依然乐观的任正非启动了“万人大招聘”,希望能够快速弥补“失血”的人才队伍;同时不顾“寒意”依然维持既定的高增长目标从而加大了费用投入,并逆势海外扩张以维持企业的高速发展。
雪上加霜的是,任正非还误判了小灵通的趋势,从而错过了利润最丰厚的小灵通快速发展期,并将资源都集中到3G的研发上。这些因素,皆让华为的现金流面临着极大挑战。
最终,意识到情况不对的任正非,开始“断尾求生”——2001年非核心子公司 Avansys(即华为电气,出售后改名为安圣电气)被爱默生以7.5亿美元(约合65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华为暂时放弃了能源业务。
现金流好转的华为并没有停止全球征程的脚步,又在美国的硅谷(网络霸主思科总部所在地)、达拉斯(芯片霸主德州仪器总部所在地)设立研发中心,并加入了国际电信联盟(ITU)。
2002年,华为经历了其历史上仅有的一次负增长(2020年之前),冬日阴霾依旧笼罩在全球通信业上空。这年为了“过冬”,华为开始大幅裁员——要知道上一年才搞了“万人大招聘”,可见当时的华为处境有多么窘迫。
2003年,终于熬过“冬天”的华为,又被思科迎面扑来的“世纪诉讼”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过,镇定下来的华为,很快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案,反将了思科一军!
首先,是积极应诉,在正面“战场”上迎敌;第二则是寻找思科的弱点,当时任正非高薪聘请美国的专业知识产权律师,并在其出谋划策之下找到了思科的致命弱点——垄断嫌疑。
另外,华为还制定了后备方案,按照“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之逻辑,与思科的老对手美国3Com成立了合资公司H3C。同时,华为又联系了美国的公关公司,制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在思科有“垄断嫌疑”的情况下,这项诉讼一直没有进展;同时,3Com总裁还出庭作证华为并没有侵权,所以这场官司逐渐向对华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后来,思科发现不仅在法院上告不了华为,民间舆论还都转向了华为,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结果却得到了如此尴尬的结果——本想杀敌八百结果却自损一千!
2004年,两家终于握手言和。这次“世纪诉讼”思科不仅没吃到好果子,还让华为在西方世界名声大噪——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企业不仅能和思科“同台竞技”还有着物美价廉的产品。
2,拨云见日
“世纪诉讼”过去之后,“华为冬天”之阴霾终于散尽,拨云见日后任正非认真总结过往的教训并进行了内部改革。最终,“轮值主席”制度正式确立,华为高层因为此项制度得以保持长期活力。
2004年,华为与西门子成立合资公司(次年在北京成立鼎桥通信),共同开发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此外,又在荷兰获得了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首次实现了在西欧的重大突破!
打通了东欧、南欧、西欧市场后,华为又把欧洲地区部的中心设在巴黎。同年十月份,海思半导体正式成立,往后华为的麒麟系列芯片,将诞生在这片新生的“沃土”中。
2005年,华为与运营商巨头沃达丰签署了《全球框架协议》,正式成为其优选通信设备供应商。同年四月尾,又成为了英国电信(BT)首选的21世纪网络供应商,为其提供多业务网络接入(MSAN)部件和传输设备。
另外,这年华为还赢得了为泰国CAT建设全国性CDMA2000的3G网络,价值1.87亿美元。此外,还成为了澳大利亚运营商Optus的DSL合作商,澳洲业务再下一城。
这一系列突破,帮助华为达成了全年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的壮举!值得一提的是,这年三月尾,华为的移动终端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首批通过核准并获得手机牌照的幸运儿!
2006年,为了专注电信运营商市场,同时也为了筹措即将启动的3G项目资金以及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华为将合资公司H3C的全部剩余股份以8.8亿美元价格转手给了3Com。
由于之前组建合资公司时,华为是技术入股(出技术和人才),所以这次出售剩余股份大幅改善了华为的现金流状况(相当于纯利并表)。
同年华为还启动了新的品牌标识,将之前的“红太阳”标志改成了如今依然沿用的“菊花”标志,并附上了英文品牌名称,正式与国际接轨。
2007年,华为与赛门铁克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存储和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此后又宣布与Global Marine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以提供海缆端到端网络解决方案。
通过这些努力,华为成功推出了基于全IP网络的移动固定融合(FMC)解决方案战略,从而帮助电信运营商节省运作总成本,并减少能源消耗。
最终,在2007年底,华为成为了欧洲所有顶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此外还被沃达丰授予“2007杰出表现奖”——这是唯一获此奖项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
3,高歌猛进
2008年,国内3G牌照终于在“电信重组”的大改革中落地了,华为多年坚持的3G研发,迎来了丰厚回报期,并以此躲过了当年的“金融危机”,甚至还以此为基础扩大了海外市场战果。
同年十月份,华为首次在北美大规模商用UMTS/HSPA网络(3G/3.5G),为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Bell建设下一代无线网络。
另外,这年华为的移动宽带产品全球累计发货量超过2000万部,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同时其4G研发也是硕果累累——LTE专利数占全球10%以上。
2009年初,北欧电信运营商TeliaSonera宣布签署两项4G LTE合同(全球首个LTE/EPC商用网络),供应商分别为爱立信和华为,其中华为获得的LTE商用合同数居全球首位。
另外,上一年重启的能源业务(与艾默生的竞业协议已到期),在这年迅速结出了硕果——在全球部署了3000多个新能源供电解决方案站点,且主要产品都实现资源消耗同比降低20%以上。
2010年,华为首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成为继联想集团之后第二家入围的中国民营企业,同时也是500强中唯一一家未上市的公司。
2011年,华为将公司业务划分为三大事业群——分别为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整合成立了“2012实验室”(海思半导体也被整合在内),并以5.3亿美元收购了华赛(与赛门铁克的合资公司)。
同时,这年也是华为云计算业务取得关键突破的一年,全年建设了20个云计算数据中心,而且预计还将向云计算投入一万人,这意味着云计算已由战略业务升级为了核心业务。
另外,这年华为还推出了honor荣耀手机,往后和小米死磕到底的荣耀就此正式诞生。此外得益于“中华酷联”组合的威力,背靠运营商“大树”的华为这年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了2000万部!
2012年对于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年,这年不仅推出了首款自研的处理器海思K3V2,还推出了Ascend P1(P系列鼻祖),并在同年七月尾发布了Emotion UI。
此外,这年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也是收获颇丰,其不仅发布了业界首个400G DWDM光传送系统,还在IP领域发布业界容量最大的480G线路板。
同时,还在3GPP LTE核心标准中贡献了全球通过提案总数的20%。另外云计算业务继续猛进——和全球33个国家的客户开展云计算合作,并建设了7万人规模的全球最大桌面云!
(三)波折横生
1,齐头并进
2013年,可谓是华为的“丰收年”。在全年销售额方面,华为正式超越爱立信,这意味着其已成为全球第一的通讯设备供应商了,百年爱立信黯然“落泪”。
同时,这年华为不仅推出了Ascend Mate(Mate系列鼻祖),还发布了首款麒麟芯片!而这也是其智能手机业务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年份——全年销量首次进入全球TOP3(仅次于三星和苹果)。
到了2014年,华为已在全球9个国家建立了5G创新研究中心。并承建了全球186个400G核心路由器商用网络,以及建设了48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包括160多个云数据中心)。
2015年,华为的4G商用网络业务持续推进(已进入140多个首都城市),光传送领域依然高歌——与欧洲运营商共同建设了全球首张1T OTN网络,还发布了全球首个基于SDN架构的敏捷物联解决方案。
此外,在云计算基础设备方面,发布了全球首款32路X86开放架构的小型机——昆仑服务器。这是华为新一代关键业务服务器,专为企业数据库、决策支持和业务处理等关键工作负载设计。
最后,得益于旗下P系列、Mate系列、荣耀子品牌的三线突破,华为这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了一亿台!继续稳居全球TOP3一线阵营。
2016年,华为所支持的运营商网络已覆盖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1/3以上的人口。同时数字业务云服务平台已累计引入超4000家合作伙伴,聚合超过60万数字内容和应用。
此外,华为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平安城市解决方案、全渠道银行解决方案、全联接电网解决方案、数字城轨和智慧机场解决方案等等,皆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大量成果!
2017年,华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1.53亿台,持续维持高增长态势。同时,在国内市场正式登顶——而且这个国内第一的位置一坐就是四年(假若没有制裁的话还不止)!
2017年,除了在消费者业务取得突破外,运营商业务的物联网战略也在持续推进——全球部署超过50万个基站且商用连接突破了1000万,与10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开启物联网黄金时代。
此外,全云化战略也在持续推进——全球签署超过350个NFV和380个SDN商用合同,部署超过30个CloudAIR无线空口云化商用网络。同时,还在全球十余个城市进行5G预商用测试。
另外,这年还将云平台独立为新的Cloud BU,正式与其它三大事业群平起平坐。截至2017年底,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307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64091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48758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
2,突遭变故
2018年,全年的全球销售收入首次超千亿美元!而这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华为可谓硕果累累。例如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80,就是这年发布的。
此外,华为还发布了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并在全云化网络基础上引入,以打造自动驾驶网络。
同时还发布了全球首个覆盖全场景人工智能的 Ascend(昇腾)系列芯片以及基于该系列芯片的产品和云服务,后面又发布了自研的达芬奇AI架构,引起业界轰动!
2019年,华为帮助全球35家已商用5G的运营商打造5G精品网;同时华为云已上线200多个云服务以及190多个解决方案,共有300多万企业和开发者基于华为云进行云端开发。
这年还发布了兼容ARM的数据中心高性能处理器——鲲鹏920,并以此推出TaiShan系列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
但是,在2019年五月份,华为突遭变故——美国将华为加入了“实体清单”(第一轮制裁)。紧接着的八月份,华为的46家附属公司也被归入到“实体清单”中(第二轮制裁)。
受第一轮制裁影响,谷歌直接停了华为的GMS服务,因此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受到了极大影响。为了应对危机,华为全面开放自己的HMS服务,以替代GMS服务。同时还发布了“终极备胎”——鸿蒙系统。
纵使海外市场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年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含荣耀)还是取得了重大突破——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7.6%,份额仅次于三星!
不过,为了应对危机,华为还是只能选择“断尾求生”——将所持有的华为海洋(07年和Global Marine合资的海缆公司)股份卖给了亨通光电,这样不仅能够获取急需的现金还能让剥离的业务获得更好的发展。
3,制裁升级
在2019年的第一轮制裁中,ARM也停止了和华为的合作;而在后面八月份的第二轮制裁后,华为又失去了EDA软件(芯片设计工具,为美国公司所主导)。
这两方面的直接影响并非手机,而是当时华为发展势头最好的芯片设计业务。也就是说,麒麟芯片的研发正式中断,但这些方面并不影响麒麟芯片的生产。
于是,到了2020年五月份,美国又实施了第三轮制裁——将管制范围扩大到芯片生产领域,直接将管辖权利延伸至不在美国注册的晶圆厂如台积电和三星(皆使用了美国技术)。
2020年八月份,美国又在实体清单中新增38家华为附属公司,并扩大了管制范围(由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扩大至任何产品),此为第四轮制裁。
9月15日,芯片生产管制正式生效,台积电停止为华为生产麒麟芯片。后面的十月尾,美国又表示将逐步放松“管控”,允许华为获取其他公司的4G芯片,具体是何居心不言而喻。
紧接着的11月17日,华为宣布整体出售荣耀手机业务,收购方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股东包括30余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交易价格约1000亿元(已收到800亿元左右)。
两次出售资产让华为分别获得了过冬的“小棉袄”和“大棉袄”,但美国却没有罢手的意思,在2021年四月份,又开始了第五轮制裁。
制裁内容为,只要是涉及美国技术的产品就不允许出现在华为的5G设备上。不得已,华为在2021年又将新成立的子公司“超聚变(份额居行业第二的X86服务器业务)”出售。
美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锁死华为的5G发展。首先重拳出击华为的“现金奶牛”即手机业务,再将华为最重要的芯片设计业务打残,然后再补充一些细节以彻底阻止华为5G的发展。
面对“制裁寒冬”,2021年华为开始在其它不受制裁的领域发力。例如其数字能源业务和智能汽车业务,都做得有声有色,并且皆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水平。
截至2021年底,华为数字能源助力客户累计实现绿色发电4829亿度;全年已上市的智能汽车零部件,达到了30多款;另外在全球累计申请的专利数量超过了20万件,专利授权量超过11万件,其中PCT超过6万件。
而在国产替代方面,则累计发展了超过300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美国制裁所造成的损失。此外,这年鸿蒙系统开始推送华为手机,年底“鸿蒙座舱”正式亮相。
尾声:
2021年报显示,华为的全球销售收入大幅下滑28%——作为对比2020年报(美国制裁的第二年)都录得了3.8%的销售收入增长率。
2022年,任正非在内部发文中提到,“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而最近的2022年报显示,华为销售额同比增长0.9%,可见任正非的“寒气论”并非夸大之言——华为在制裁之下是切切实实遭遇了很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