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习俗源自上古时期人们辞祭“大火”星的仪式,古代人把大火作为季节和农时的坐标,春季踏青迎接,秋季自然也要登高相辞。
后来随着人们各方面知识的增加,重阳“辞火”的意味淡了,代之而来的是除厄和求寿。
南朝《续齐谐记》中有个关于重阳的故事,说: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跟着道长费长房学习法术。一天道长告诉桓景:
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
桓景马上赶回家照做,一家人平安无灾。下山回家时才发现,家中的牲畜竟无一幸免,从此九九重阳节的习俗便开始流传,一直到现在依然存在。
重阳节的五大习俗,辟恶避晦,增寿增财,分别指的啥?有啥说法呢?
1·登高避灾
关于重阳登高的习俗,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重阳为日、月皆为极阳之数,阳气过盛则为凶,所以重阳也被古代人称作“阳九之厄”“九厄”等,要登高加以避忌。
二是民间传说凡人得道成仙的日子都是在九月初九,比如《太平广记》中的张道陵、《南岳小录》中的徐灵期等,都是在九月初九得道升天。
于是,人们就认为重阳节登高,就是去离仙气最近的地方,自然更容易得到仙气的护佑。
第三种说法是九月初九时正值深秋,大地上清阳之气上扬、阴浊之气下沉,地面上二气混乱,于是人们便登高逃避,以除灾气、晦气,助长运气和财气。
2·抛物转晦
重阳节时,正是柑橘成熟之时,古代的人们总会在登高时,摘或者买几个柑橘带着。但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互相投掷。
橘子拍摄图
据古籍中记载:“俗传人有晦运,逢重阳掷柑,若掷中拾柑之人,晦运即可移至彼身”,认为如果感觉自己运气不好,可以通过向别人扔橘子来转移。
但晦运转给谁都不好,于是人们便把橘子投向山下。小孩子们也会互相“掷石”为戏,称为“重阳桀石”。
在橘子或石子脱离自己手掌的同时,晦气、不顺都已随之消失,接下来就全是好运和顺利。
3·风筝弃晦
放风筝在古代并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兼具放走灾邪,除晦去病的心理寄托。比如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潇湘馆填词时,天空飘来一只风筝。
只听黛玉说道: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于是紫鹃便放了风筝,回来说“这一去,把病根可都带去了”,可见放风筝弃病除晦的习俗由来已久。
古籍中也称:九日登高,童子作风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灾。人们还会等风筝飞起后把线扯断,认为这样就能带走所有的晦气和不顺。
4·吃糕求“高”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也流传了许多年,不少古籍中都有重阳吃糕的记载。比如《唐六典》中有“九月九日,以麻葛为糕”的记载,《皇朝岁时杂记》中有“二社、重阳尚食糕,而重阳为盛”的记载。
古籍中记载重阳糕的种类相当多,有枣栗糕、万象糕、狮蛮糕、请客糕等。其中《岁时杂记》中称:重九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小儿头上,祝祷云“百事皆高”。
又称“民间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数枚,曰食禄糕”,在糕上放上小动物像,寓意高官厚禄,步步高升。
《帝京景物略》中还称,重阳节必迎出嫁女儿归宁,与母家一起吃糕,称重阳为“女儿节”,谚云“九月九,闺女回来歇歇手”。
5·佩茱萸、饮菊酒
古代人称茱萸为“辟邪翁”,称菊花作“延寿客”,在这天佩茱萸、饮菊酒以辟邪、求寿。
古籍中称:茱萸主祛风湿,宣气开郁,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菊花具四时气,备经霜露,得金水之精,能息风除热。
所以重阳时人们不但在头上插茱萸、身上佩茱萸,也会在房前屋后种茱萸、放茱萸等,以“除患害”。《梦梁录》中说:重阳以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九九重阳节将至,古代流传下来的五大习俗都是为了除“阳厄”、消晦气,求福求寿,助运增财。这五大习俗你知道几个?